購買前先必讀
非變性蛋白電泳Marker轉(zhuǎn)膜問題
http://hnyjdw.com/news_detail.aspx?NewsID=248
非變性電泳蛋白質(zhì)Marker(45-880
kD)
Native
Electrophoresis Protein Marker(45-880 kD)
●產(chǎn)品編號及規(guī)格:
RTD6137 20次 100
μl
●儲存及運輸條件:
-20℃保存,濕冰運輸,有效期為12個月。
● 產(chǎn)品簡介:
本產(chǎn)品有4種蛋白組成,分子量范圍為45-880
kD,經(jīng)過非變性電泳后,用考馬斯亮藍染色后可以得到5條主帶。
蛋白名稱
|
分子量(kD)
|
蛋白來源
|
pI
|
說明
|
Ferritin
|
440
880
|
equine
spleen
|
N/A
|
非變性下440kD和880
kD
|
Carbonic
Anhydrase
|
300
|
Bovine
Erythrocytes
|
6.4
|
單體分子量29kD,非變性下為多聚體,表現(xiàn)為多種電荷異構(gòu)體(charge
isomer)
|
Albumin
|
66
|
bovine
serum
|
4.6-5.8
|
球蛋白,單體分子量66
kD,非變性下可形成少量二聚體
|
Ovalbumin
|
45
|
egg
white
|
4.71或
4.59
|
球蛋白,分子量為45kD,非變性條件下大于45kD會出現(xiàn)電荷異構(gòu)體(charge
isomer)
|
● 使用說明:
1. 取出產(chǎn)品后,常溫融化后,徹底混勻,上樣電泳。
注:上樣量根據(jù)膠的厚度和梳子的寬度確定。一般說來,1.0厚度10齒梳子加樣孔上樣5 μl,1.0厚度15齒梳子加樣孔上樣量2.5 μl,其他規(guī)格梳子請適當調(diào)整上樣量。
2. 該產(chǎn)品不含蛋白凝膠制備試劑,您可以選擇非變性PAGE凝膠制備及電泳試劑盒(貨號:RTD6130)或者蛋白預制膠(貨號RTD6118)。如自備試劑,經(jīng)典Laemmli系統(tǒng)中把制膠溶液、電泳緩沖液和上樣緩沖液中的SDS和還原劑(DTT或β-巰基乙醇)全部去除即可進行非變性電泳。
3. 電泳條件:
建議使用8%非變性等度膠或者4-15%非變性梯度膠進行電泳。
恒電壓
|
150-200 V
|
起始電流
|
27-35 mA/板膠
|
結(jié)束電流
|
7-10 mA/板膠
|
電泳時間
|
50-80min+
|
4. 電泳結(jié)束后,考馬斯亮藍染色,觀察結(jié)果。
注:使用銀染染色時,由于靈敏度高于考馬斯亮藍染色方法,需要適當降低Marker上樣量,一般稀釋50倍后上樣。
注意:
1.本蛋白Marker不適用于變性蛋白電泳(SDS-PAGE)。
2. 蛋白非變性電泳條件下,不能精確判斷蛋白的分子量大小。因為在非變性條件下,蛋白的電荷,空間結(jié)構(gòu),物化性質(zhì)等都對蛋白的遷移有影響。
3.非變性蛋白電泳Marker(RTD6137,RTD6142,RTD6144)由于要保持蛋白的天然結(jié)構(gòu),都沒有偶聯(lián)染料,在電泳時基本都看不到條帶;然而,RTD6137和RTD6144中的440 kD和880 kD由于天然蛋白中含有鐵離子,使得電泳后在膠上可見淡黃色,其中440 kD顏色更深。凝膠轉(zhuǎn)膜后,膜上也可以看到黃色的440 kD條帶,可以大體判斷Marker轉(zhuǎn)膜的效果。
4. 非變性Marker轉(zhuǎn)膜后可以后用麗春紅染色液(貨號:RTD6301)染膜,可以看到Marker條帶,順便可以檢測轉(zhuǎn)膜效率,然而要注意的是麗春紅染色靈敏度比較低,可能不能完全看到完整的Marker條帶。
● 實驗示例:
使用RTD6137非變性電泳蛋白質(zhì)Marker(45-880
kD)產(chǎn)品發(fā)表部分文章列表:
1.
[2022 IF=8.0] Tektin bundle interacting protein, TEKTIP1,
functions to stabilize the tektin bundle and axoneme in mouse sperm flagella
Author: Xin?Yan Geng,Hui?Juan Jin,
Lan Xia.Bin?Bin Wang,Su?Ren Chen
Marker: RTD6137非變性電泳蛋白質(zhì)Marker(45-880 kD)
Journal: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(2024)
81:118
Institution: Beijing
Normal University
Paper link: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00018-023-05081-3